查看原文
其他

展示前沿:国内已有博物馆将库房面向观众打开!

2016-12-01 博物馆头条

来自苏州博物馆的尝试

博物馆的库房通常都是戒备森严之地。可当苏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学术会议上介绍了他们开放式文物库房管理的探索经验后,却引发了多位文博专家的共鸣。29日,中国博物馆协会保管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年会暨藏品管理与保护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21个省份60余家博物馆和科研单位13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专家们在西安共议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
苏州博物馆馆内。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学术前沿新观点、新技术进行了深入讨论,内容涉及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和研究、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与藏品管理与保护、藏品预防性保护库房建设、藏品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其间苏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了他们近年来在博物馆管理方面,针对文物库房进行了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管理所收到的成效和大家做了分享。据悉,在大多数博物馆库房都拒绝公众参观的大环境下,苏州博物馆有针对性地将他们一些雕版、瓷器文物标本室对公众开放,不仅可供公众预约欣赏,还允许民间藏家近距离观看和上手。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不仅调动了文博爱好者的热情,也让文物价值极大地反馈了社会大众。

南京博物院曾有短暂开放


南京博物院为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为了契合当年“藏品搭建沟通的桥梁”主题,100名通过网上报名遴选的幸运观众得以进入库房参观。  “南京博物院一共珍藏42万余件文物,但能够常年展出的也就4万件宝贝。剩下的则大多躺在库房,等待时机向公众展出,因此必须用先进的科技确保文物安全无虞。”南京博物院典藏部主任田名利说。

2013年底,南京博物院二期扩建工程完工后重新开放,库房里安装有360度无死角监控设备,监控系统直接与公安局联网,而对馆藏文物的保护手段也采用了来自瑞士和德国的先进技术,在国内并不多见。

 “有幸看到了难得一见的馆藏文物,并且看到我们保护文物的科技手段如此之高,我内心特别激动。”60岁的张先生是一名收藏爱好者,一听说要给参观者开放库房,他就立刻在网上报名参观。 “希望通过这种开放的形式,让公众了解的文物存放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我们做文物保护的人是怎么对待文物的。”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除了开放库房,博物馆还通过巧妙设计文物的摆放位置营造古代的生活场景,让参观者“和古代文化交流”。

“民国时期从故宫南迁至的成千上万件文物,就是放在这一个个方方正正的箱子里历经战火安全抵达。”2014年,南京博物院开放特展馆,约896件来自不同年代,不同种类的文物正在被布置于展览馆中。

穿越了几十年历史的木质箱子上,斑驳的标签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展示柜内部则是当年装南迁文物的箱子,共200多个。这些当年包装着这些文物的箱子也是文物,规格有50cm×50cm和80cm×80cm,当年都用封条封口,有些封条至今清晰可见,陈同乐表示,这些箱子是全国第一次展出,南迁文物一共有5000多个箱子,都在南京博物院朝天宫库房。

黄洋:从幕后到台前 让库房文物活起来


开放库房:由幕后到台前

开放库房的做法在博物馆一直都有,但开放主要针对专业研究人员,藏品以库房保管状态开架展示给研究人员。专业研究人员进入库房也是层层审批,并非易事。而探索博物馆藏品库房开放给普通公众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博物馆的库房好似禁地,其幕后工作充满神秘,令人无限遐想。绝大多数公众对博物馆工作的印象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过一天”,觉得库房保管员就是看门人,只要管好钥匙便万事大吉。其实,博物馆库房保管员的幕后工作非常烦琐,检查藏品、监测环境、入库上架、调用出库等,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二是博物馆的绝大多数文物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目前我国博物馆已达4692座,馆藏文物数量达2318万件(套),数量庞大,但由于展出空间有限等原因,总体展出率偏低。2013年国家文物局对中央地方共建的9座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出率进行统计,其中最高的不足5%,最低的仅1.2%,平均不足2.8%。

因此,博物馆可以探索适度“开放”库房,让部分条件达到的库房变身为“仓库展厅”。这样不仅让更多的藏品与观众见面,还能让观众对博物馆人的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博物院的库房“心脏”80年来首次展现在公众面前,百余名公众参观金属器库房、书画库房、扫描室、消毒熏蒸室、摄像室等,让公众了解库房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全貌,知道文物保存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博物馆人是怎么对待文物的。然而,此次开放并非“常态化”开放,只是一次“试水”。西方的很多博物馆定期开放库房,取得很好成效,如英国伯明翰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藏品中心是其异地库房,位于伯明翰市郊,每月的第四个周五是公众开放日,观众可以通过预约方式参观库房。目前,我国的博物馆也开始尝试“开放”库房,拉近公众与库房藏品的距离,如故宫博物院就准备开放明清时期家具库房。

库房式展示:台前式的幕后

展览是博物馆与公众交流的首要途径。通过展览方式的革新让库房的文物“活”起来是非常具有挑战意义的。一是博物馆藏品数量多,而展厅空间有限,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多地展出藏品。西方的一些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由于英国早期在世界各地进行资本掠夺和殖民统治,大量的文化瑰宝聚集于此,博物馆的管理者希望将尽可能多的珍贵藏品展现在世人眼前,因此出现了密集型陈列,可以说这是“炫富”的表现。二是专业研究者为了科学研究的目的参观博物馆,他们希望看到更多的文物标本,获得更丰富的一手资料,因此一些大学博物馆或专题博物馆,在展厅中也经常采用密集陈列的方式,满足专业人员的需要。
某博物馆库房

西方博物馆采用这样的展示方式较早,如英国巴斯的时装博物馆,专门举办了“幕后”展览,刻意模糊了传统博物馆中展厅展品和库房藏品之间的概念,该展厅实际上也是博物馆的库房,各类时装以库房保管的形式展出。如今我国很多博物馆为了盘活库房文物,让更多的文物由幕后走到台前与观众见面,也开始尝试采用库房式展示的方式。南京博物院的历史馆展厅有5个极具特色的“文物标本室”,每个标本室代表一个时代,每一竖列代表一个出土地点或是一个考古文化遗址,从上到下有近十米高,分为六层展台,展出数百件文物。文物爱好者可以在参观主展厅的同时,在标本室仔细观察,甚至专业院校的老师可以在这里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文物鉴赏课。再如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的北书库,既具有藏书库房的功能,又是一个大展柜,观众可以透过玻璃,看到一排排整齐的书柜,感受古籍浩如烟海的同时,了解古籍保护、保管、研究、修复、展示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对古代藏书楼的藏书文化有深入体会。

从“实体”到“线上”:随时随地的台前幕后

上述在实体博物馆中让库房文物“活”起来的做法并非最佳途径。一是博物馆藏品数量少则成千上万件,多者几十万件,库房式展示做得再好,也只能将藏品的冰山一角呈现给观众。二是开放库房和库房式展示的前提条件是观众要来到实地参观,这对于没有条件实地参观的广大公众来说并不现实。2012年我国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至2016年底完成。届时我国可移动文物数量不清、保管状况不明、个别博物馆藏品账目混乱等问题将得以解决。此外,我国还开展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以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编制等工作,摸清库房中各种类型文物的底细。各地通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信息平台”,随时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网上申报、信息采集、登录和审核工作。普查工作完全结束后,将使国有可移动文物信息向社会开放成为可能,让馆藏的文物在线上“活”起来。这样的数字博物馆是一个“无墙博物馆”,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各地博物馆库房里的文物,利用文物信息进行再创造,使馆藏文物的辐射范围扩大,受益面拓宽。

无论采用以上何种方式,目的都在于打破库房文物的层层壁垒,让博物馆幕后的文物不再被“雪藏”,能够与公众沟通交流,更大程度地发挥文物的教育作用。这也是文博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库房式陈列


头条观察:很好的尝试 要以安全为前提


博物馆承担着保存、收藏、诠释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博物馆的藏品是实现其公共文化服务使命、满足活化利用需求的基础和前提。博物馆库房作为博物馆的重地,适度开放,让部分条件达到的库房变身为“仓库展厅”,这是库方式陈列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展示尝试,通过进入文物库房这个契机,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

就博物馆而言,文物保护和保管式展示要有相应的明确规定,不能使展示利用因素影响到文物的安全性。相关的博物馆要严格遵循《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工程设计规范》等相关的要求进行设计,增加现代化保护措施,便于部分空间满足开放接待的要求。 

当然,库房是博物馆的"秘密心脏",是博物馆的机密所在。就内部来讲,库房应该是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其他任何无关人员都不得进入的重地;就外部来讲,就连库房的位置都应该成为一个保密的信息。在如此重要的地方完全对公众开放,无疑增加了损毁文物和文物被盗的风险。在地市级层面开看,仍有不少博物馆在库房面积、文物保存设施、藏品保护环境等都难以达到文物保护要求。注意博物馆库房的安全性。首先是要强化博物馆文物管理的安全意识,运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做好安全保卫工作,让“库房式展示”工作有法可依。


“博物馆头条”自媒体矩阵:

微信平台  今日头条  腾讯新闻  天天快报  一点资讯  QQ公众平台

博物馆有的聊500人微信群:

(Museum Chat及 Curator Chat)  

入群及发稿请联系小编微信:icurat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